目前分類:【讀書。慎】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寫完作業,拼命看的電視劇--神話(胡歌--總是最能詮釋我心目中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俠士形象)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感辛棄疾之憂憤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髮。
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從〈滿庭芳〉閱讀蘇軾---風雨中依然微笑徐行
滿庭芳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逐書以遺之。     
蘇軾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賞析 : 
       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1084),蘇軾因「烏台詩案」謫居黃州擔任「不得簽署公事」的「團練副使」五年有餘,此時再度接到調至距離京師較近的汝州派令,然而這紙派令並未使得他困頓的政治處境好轉,只是蘇軾更跌的仕途上又一次的宦海變遷,這年他已近五十,與黃州告別在即,蘇軾寫下了這闕〈滿庭芳〉。
 
  蘇軾才氣縱橫,年僅二十一歲便在科舉考試中大放異彩,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少年得志並沒有使得他此後仕途從此平坦,蘇軾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響,入仕後努力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忍受看見百姓受苦的性格,他總是勇於為其發聲盡管可能因此遭難,堅守讀書人風骨的他,不論情勢多麼險惡,他對心中對的事情永不妥協,在北宋新舊黨爭嚴重的政治環境,蘇軾不認同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過於躁進的改革政策,也不能接受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重新取得政權後,不論好壞,將新黨推動的政策全盤予以推翻的做法,他是如此堅守原則,以致將新舊黨雙方人馬都得罪,陷己於極其險惡的境地,險些連性命也丟了,然而,在一再貶謫的過程中,蘇軾雖免悲慨,卻不曾懷憂喪志,他在黃州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作,這些作品有壯懷逸興,有曠達豁然,有氣象宏闊,有閒淡安適,我們看不到一個仕途失意怨天尤人的文人,摘貶海南島,處境何其悽涼,可是蘇軾說:「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無比開闊,充滿巨大能量的生命藍圖。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後殖民、全球化或是殖民地文化?
-----台大台日研究所許介麟教授<�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的謬誤 (下)

   
    最後談許介麟不負責任未經查證的錯誤,先說日文情書日文情書是日本人捉刀這個不經查證大錯特錯的隨意推論,日文情書是台灣著名的作詞人嚴云農先生原創,再找人譯成日文。再談,他兩度批判情書旁白,<�國境之南>複製村上春樹的文藝腔和意境,複製(copy)一詞字面上可解為抄襲,在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是極為嚴重的指控,值得可議的是許介麟沒有提出任何實質的理據說明哪裡有抄襲之實!所謂意境模擬的指控更是模糊不清,首先小說和歌詞創作形式根本上大為不同無法比擬,其次對於所謂「村上的文藝腔」也沒有具體的描述,所謂的村上腔指涉對象是透過中譯的村上作品?還是許介麟直接閱覽日文原著而得結論?
        最後在講許介麟不負責任未經查證的錯誤,先說日文情書日文情書是日本人捉刀這個不經查證大錯特錯的隨意推論,日文情書是台灣著名的作詞人嚴云農先生原創,再找人譯成日文。再談,他兩度批判情書旁白,<�國境之南>複製村上春樹的文藝腔和意境,複製(copy)一詞字面上可解為抄襲,在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是極為嚴重的指控,值得可議的是許介麟沒有提出任何實質的理據說明哪裡有抄襲之實!所謂意境模擬的指控更是模糊不清,首先小說和歌詞創作形式根本上大為不同無法比擬,其次對於所謂「村上的文藝腔」也沒有具體的描述,所謂的村上腔指涉對象是透過中譯的村上作品?還是許介麟直接閱覽日文原著而得結論?
我來代替許介麟稍微說明一下一般對村上春樹作品的解讀好了,村上的文字作品個人色彩濃厚,熟悉作品的人很容易讀了幾頁便能推斷是村上作品!他的文字喜愛使用迴旋式的短語,書寫模式抽象化、符號化、、片段化、呈現意象的跳躍,我雖然沒有看完村上所有的作品,但是恰巧閱讀過許介麟所舉「挪威森林」「國境之南」「聽風的歌」,我們來看看其中的一些文字再來比對:
1、我的腳步聲簡直像走在海底的人的腳步聲一樣,聽起來像是從完全不同的別的方向遲鈍地傳來似的。
(挪威的森林)
2、綠在電話那頭長久沉默著。簡直像全世界的細雨正降落在全世界的草地上一般,那樣的沉默繼續著。
(挪威的森林)
3、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五日到次年四月三日為止的時間內,我一共去上三五八節課,做愛五十四次,抽了六九二一根香煙。(聽風的歌)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後殖民、全球化或是殖民地文化?
-----台大台日研究所許介麟教授<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的謬誤(中)

      那麼如果從第二個「殖民主義」指涉的美日強勢文化的「殖民」意義來探討,相對於污衊<海角七號>是殖民主義陰影或所謂「美日次文化」的指控,<海角七號>更接近「後殖民主義」精神的反撲,所謂「後殖民主義」又叫「後殖民批判主義」,「後殖民批判主義」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話語,表達一種文化關懷和文化傾向。目的在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反對當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所有比西方弱小的國家進行的文化霸權,致力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邊緣狀態回歸到應有的位置,甚至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在<海角七號>裡我們看到一部風格迥然於電影流行市場上以美國電影好萊塢為首的作品,它書寫了恆春在地的風土民情,使用大量台灣勞動階層的語言模式,這種語言在電影中只的自然是閩南語,它在劇場引起笑聲與共鳴,是因為導演運用這種語言模式直白的特性,並將人物對白幽默生動的呈現引起的效應,而這個共鳴是因為電影真實反應台灣某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社會階層的情狀,在電影「閱讀」上和觀眾呈現了零距離,而許介麟所謂片中本地人的「不文明」舉動,我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麼!是角色間雜的「台式國罵」嗎?如果是如此,那我要說我們在學習任何一種文化的語言時,通常最早學會都是這些厘俗的「髒話」,未曾聽過美國電影中常間雜其中的「Deam it!」「Fuck」「What hell..」被批評為「不文明」!
      那麼如果從第二個「殖民主義」指涉的美日強勢文化的「殖民」意義來探討,相對於污衊<海角七號>是殖民主義陰影或所謂「美日次文化」的指控,<海角七號>更接近「後殖民主義」精神的反撲,所謂「後殖民主義」又叫「後殖民批判主義」,「後殖民批判主義」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話語,表達一種文化關懷和文化傾向。目的在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反對當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所有比西方弱小的國家進行的文化霸權,致力使自己的
       再談網路打破一切國界,任何人事時地都能隨時串在一起的今日,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頻繁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電影自然不能自外於文學「全球化交流」的現象之中,所謂的美日次文化的指控,實質上是文化流動互相取經後產生的結果,解釋為「全球化」更為適切。
<海角七號>是後殖民主義批判精神的作品,它更是網路文化崛起與興盛的榮景下,一種「全球化」的結果。但這種「全球化」現象到了<海角七號>的音樂歌詞以及片中出現日文歌(或德國民謠)批評上變成許介麟口中日本文化對台灣的控制,「好音樂無國界」這種先驗淺白到一般人都懂的道理,偏偏為電影扣上缺乏「哲學觀」和「世界觀」大帽的許介麟不懂。
       而許介麟所謂「次文化」一詞,除了上述以美日文化為主流,非西方國家為「次文化」來談其謬誤,還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解讀,亦即許介麟以電影為「次文化」視之,從這裡看許介麟的論述,暴露其貶抑電影在藝術範疇的主體性,在洋洋灑灑提出所謂<�海>片缺乏哲學和世界觀的論述時,更加不可能考量電影不同於純學術研究的質性,有其必須關注市場機制的必要性,這種因對質性不同,考量層面也應必須有所變動的問題,換言之,許介麟說<海角七號>媚俗,但其實作為商業電影或說大眾文學,說它「媚」俗,那我要說這個「媚俗」的確有它必須「媚俗」的必要性,但它不僅是「媚俗」的吸引大眾進場,並且也獲得了「雅俗共賞」的賞聲,這才是大眾文學存在的價值,曲高和寡而沒有「閱讀」群眾的電影,就算得到影評人或學者再高的評價,也無法發揮影響力,因為能讀懂、看懂的就是那麼一小群人,如何形成群體的價值判斷呢?不是有許多人在看完<海角七號>的當下,興起前往恆春看一看海的衝動?反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那一群留下滿目瘡痍的遊客呢?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明<海角七號>是一部多了不起的電影,而只是指出媚俗指控的荒誕,以及許介麟「殖民主義」陰影這個看似冠冕堂皇,其實錯漏百出無法成立的指責。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殖民、全球化或是殖民地文化?
-----台大台日研究所許介麟教授<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的謬誤(上)                                  
說在前面
我特別喜歡看電影,尤其特別對近幾年來的台灣新銳導演的電影感興趣,<海角七號>上映一週,我便進了電影院觀看。當時,被情節充沛的生命力所感動,單純的覺得這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電影,<海角七號>後來的大鳴大放是後話,相信也是許多平時便關心台灣電影的觀眾始料未及的成就,<海角七號>在一片叫好聲中,獲得高度重視變成「海角七億」之後,「閱讀」群越多,批評也就越多,負面批評當然也會隨之而來,電影,是很個人的東西,喜不喜歡或好不好看完全是主觀意識,別人無法說服你,你也無法說服別人。但是,後來一些所謂強調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學者開始發表反對<海角七號>的言論,我對於以這樣充滿政治意涵解讀這部電影的方式深表不認同,其中尤其以台灣大學台日研究所所長許介麟先生在報紙發表<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最具攻擊性。
 
許介麟批判<海角七號>的要點整理:
許介麟論述的所謂「殖民地次文化」指控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指涉電影為「殖民主義」下的產品,二指涉電影為「次文化」產品,其餘與二者無關的部分,我將之列為第三點來探討,以下論述節錄整理自許介麟原文。
1、有關「殖民主義」指<海角七號>以七封日本中學教師的日文情書串場的<海角七號>隱
藏著日本殖民地文化陰影。「國境之南」歌詞及電影中七封日文情書複製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文藝腔,缺乏原創性及主體性。
2、有關「次文化」指<海角七號>流行文化「討喜」元素是美日次文化的大拼盤,缺乏哲學與世界觀。<海角七號>徹底擁抱美日「次文化」,觀看<海角七號>的現場,只激起一片搞笑的莫名笑聲,卻對本地人不文明的舉動,沒有任何的反省。其中關於本地人的「沒有文化」或「不文明」的批評,許介麟在文中強調了兩次。
3、其他指控指<海角七號>的成功是日本資金扶持及台灣媒體宣傳的結果。<海角七號>號稱代台灣主體性,串場的七封日文情書卻得找日本人操刀。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勰提出「博見」以開闊視野,彌補知識的貧乏,又提「貫一」旨在「救濟時病」、「裨補時缺」,劉勰針對所處時代的文學弊端提出宗經徵聖的最高原則。「博而能一」體現了劉勰整體性的文學觀察理路,同時也充分體現他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劉勰《文心雕龍》裡許多對於文學創作的討論都以解決當代文壇之病為目的,顯示了他對文學思考角度上的現實關懷。但除了重視作品內容,劉勰對於作家的創作手法,也就是藝術技巧的能力也十分重視,在劉勰的文學觀察中,作品的好壞必須兼顧作品內涵與藝術經營的能力。試著以劉勰的觀點來看七○鄉土文學論戰的爭端,追求寫作藝術經營技巧的現代主義派,和強調關懷土地與批評精神的台灣文學派,兩派僵持不下皆有所堅持,或許我們可以從經典的閱讀中,對於兩邊看來都合情合理的論述和理由找到一些和解與理解,我們從《文心雕龍》看見時勢變遷中政治環境對於文學創作的抑揚,比如魏晉南北朝政治黑暗期,士人迫於現實無奈以致清談玄風盛行文風浮靡,於是我們也能理解追求形式美學的現代文學因何接續肅殺的五○年代之後,大盛於六○年代,同時也理解了七○年代的現實派作家又是因何而起的一股反動力量。將來在閱讀文本時,也更能盡量摒除偏見,做更客觀全面的探求。當然,做文學批評的工作不可能有「絕對」客觀,那麼,換個說法,劉勰眾多的觀察路徑能幫助我決定以何種「主觀」的角度來切入文本、探討作家的創作意識,因為我相信每一種的研究和討論,其實都跳脫不了研究者及批評者主觀的意識,我們僅能盡量學習客觀的討論方法,然後決定以哪種立場作為立論的依據,但立場的選擇必然會帶有研究者主觀的想法和意識,而如何選擇,我相信透過閱讀各式各樣的經典專書中自然會形成自己的見解,也會決定自己以何種視角切入文本的閱讀,這一切的訓練,以《文心雕龍》起始,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閱讀《文心雕龍》的時候,對劉勰這種整體視角的文學觀察特別感興趣,他論述文本兼敘內涵精神和藝術手法,縱橫阡陌穿越時空橫向談時代對文本影響,縱向品評數量龐大的作家,二十篇創作論,讓我初窺一個學養深厚的文人是如何閱讀文本、理解作品及感知生活,〈體性篇〉列舉八種文章的基本風格,〈定勢篇〉則列舉特殊風格,劉勰定義風格一詞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指涉作者的性情風骨,二指涉作品形成的氣勢氛圍,他承認文學與社會環境的不可切割性,將作品放在時代的脈絡中談論作品與時代的相關性,所謂「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說明文本必定相應於時代的移異,同時我們可以說劉勰將作品視為作者心靈活動的外在表徵,認為文本的產生是作者心中的感受,和外在情境交流之後產生的結果,「陶鎔文思」談作者靈感來源的啟發與訓練,他更綱舉列章各種不同創作技巧,從形式上修辭、聲律、章法及結構的說明,「誇飾」的寫作技巧到「比興」表現手法的情感抒發方式,對照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方法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早在一千五百年之前,劉勰便已經大刀闊斧開闢出一條嶄新的文學蹊徑,為後世文史學習者拓寬視野。劉勰也從作家的角度出發,討論作家性情與創作的關係,他認為一個優秀的文學家才華與道德修養同等重要,他更突破舊有框架,從閱讀者角度對鑑賞一事提出一套理性的方法論,這一套論述旨在幫助閱讀者理解創作者的胸懷情志,讓兩者能夠超越時空交流心靈,這一個從鑑賞者出發的概念,我拿來和西方的「讀者反應理論」作比較,源流中心看似相同,但旨趣大異,可看出中西文化特色的歧異。我們可以說劉勰對文學的觀察是一種全面性的審視。

我們現在做文學作品專論的研究工作時,特別是當代作家專論時,都援引西方創作與批評的理論,西方文學理論於十八世紀開始真正大幅發展,至二十世紀大致完備,相較《文心雕龍》之後,中國文人沒有一個在文學批評上再下過長足功夫,以致中國文學的批評系統的發展不如西方完整,此點至為可惜。但是西方文學理論固然對於文本研究提供了許多有效且不同路徑的觀察方法,從西方的理論來解讀中文書寫的文學作品,畢竟不能避免文化差異下不得不形成的盲點及偏頗。在閱讀《文心雕龍》的過程中,仔細體察中西理論的異同,同中必有異理,從劉勰的種種的思考線路中,我們也許可以找出一條屬於中國文學批評思考的獨特性。〈時敘篇〉說明作品和時代的關係,〈才略篇〉說明作者背景及知識養成和作品的關聯性,從作者的本懷出發來討論,〈知音篇〉闡述文學鑑賞的盲點、正確態度與方法,〈成器篇〉強調文學家的德行修養的重要,德術兼備才是最優秀的文學家,劉勰橫向比較眾多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作品,縱向貫穿時間討論六朝以前所有文學發展的變遷,劉勰的這種全面性觀察相異於西方批評時必須採取某一種特定的批評視角是很不相同的。

期望透過更細緻的閱讀這樣一部體制宏偉的鉅著當中,得到一些啟發,此後在解讀作家文本時,除了遵循每個評論者試圖尋找一個最好詮釋方式的傳統,也可以試著從方方面面作不同視角的全方位審視。關於閱讀經典一事,我自不敢自詡達到「讀書萬卷始通達」的那種認真勁兒,但師法「俯飲一杯酒,仰聆金玉章」這點閱讀精神和樂趣,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心靈補給,這陣子不時翻閱查找探討《文心雕龍》的書籍文獻,「俯飲85C,振筆急就章」,但求在餵養心靈的同時,作業能似模似樣還成形狀呢! 


北緯25度:上個禮拜回頭審視自己一個月前寫好的期中作業 ,發現錯漏百出,果然什麼都沒讀是會掰錯的,回來修改了一大部分,雖然可能還是錯很多,但暫時只能這樣了...抱歉了!老師,書讀的少能力有限啊....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讀《文心雕龍》對我而言是學習上的一種實用需求,期能透過經典閱讀,擴充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詮釋能力,對於未來論文的題目,雖然還沒有具體的想法,目前將範圍設定於當代作家的研究專論,去了解《文心雕龍》這樣一部條理嚴謹、用字典雅、體制恢弘,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理論批評,我相信對於將來以何種角度去切入作家與文本,將批評的工夫做得好一些,它能幫助我建立基本的概念,給予一定的啟發,在接觸《文心雕龍》的過程中,我側重觀察劉勰對於作家和文本的「批評」手法,我想申明關於「批評」兩字的運用,是一種方便性,所謂「文學批評」一詞是借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中國文人對於典籍的閱讀泰半站在一種賞析感知的角度,但又因為劉勰突破性的著述,全面系統化的閱讀文學作品,讓它跟一般文人的賞析品評,具有前瞻性的區隔,借用「文學批評」一詞可標示出劉勰在文學鑑賞上的特殊性,便捷於解釋說明。

 

《文心雕龍》分上下兩編,每編二十五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和總序部分。最後一篇《序志》是全書的總序,說明劉勰成書目的和整部《文心雕龍》的編排的原始構想。總論篇,論「文之樞紐」,打下理論基礎;文體論「論文敘筆共二十篇,分論不同文體;「剖情採析創作論二十篇,細述作家創作靈感作家風格、寫作技巧、文質關係和聲律辭藻;批評論篇,從不同角度時代的文作家的才華及道德修養去總結作家的成就提出看法,並從閱讀者的角度,對鑑賞和批評方法作深入的探討,在〈知音篇〉中劉勰提出「六觀法」,具體論述了一套鑑賞文學時,有規矩可循的方法論,被視為中國文學批評的「原型」其中〈物色篇〉歸屬於創作論或是批評論,學者素來持兩種看法,我以周振甫先生的《文心雕龍釋注讀本為閱讀主軸,將之歸於創作論。

 

 

《文心雕龍》體大思密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密批評專書,劉勰反對當時浮靡的文風,主張實用的「攡文必在緯軍國」的寫實主義。並且將所有的作品都從文學的角度予以討論,劉勰的文學觀持五經立論,認同詩經以降,諷諫激越的「離騷」及建安風骨這一類充滿現實關懷或者彰顯文人個人情志操守的文學作品,比如〈時序篇〉「大王化淳」,因而《邠風》樂而不淫;「幽厲」昏聵而有《板》《蕩》,「平王微」使《黍離》哀,劉勰認為文學會呈現社會真實情況。在劉勰心目中士人終極理想仍是政治抱負的實踐,他服膺的是儒家內聖外王的入世實踐精神,這是讀書人的風骨,也是讀書人應該的擔當,我不禁要想,身處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多元化,各領域尖端人才濟濟,可是作為一名知識份子,我們除了專業能力的精進,也該常反思檢視自己對於整個社會是否作出回饋?在能力所及的範圍,有否適時對需要幫助的人群伸出援手,作出回應與關懷!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別於六
0年代旅美留學生小說中充滿徬徨的失根無助,七o年代是留學生小說過度到八0年代移民文學的重要時期,六o年代留學生歷經七0年代國內政治動盪的變遷,經此十餘年迭宕,逐漸在心態上認同美籍華人的移民身分,加上新一代留學生的出國背景又有別於六0年代留學生,因而也使得台灣旅美作家的小說在主題上產生轉變,從個人遊蕩異鄉的迷惘與飄零中跳脫出,轉而認真觀察異鄉生活裡真實存在的問題,諸如中西文化的衝擊、地域的認同、各階層華人的生活面貌等,八0年代移民文學已臻成熟,而顧肇森從<貓臉的歲月><冬日之旅>一系列側寫身處異鄉各階層華人的小說,堪為八0年代移民文學的代表作,此為擇顧肇森為研究對象的主因之一,其二深感多年來每當論及旅美作家,白先勇、於梨華、陳若曦、張系國等三、四0年代出生的前輩光芒耀眼在前,相對出生於不同世代,五0年代的顧肇森因早逝作品量少,小說成就長期被忽視略,值此時正好看到鄭樹森先生於2004年發表弔念顧肇森先生辭世十年又三的文章,深感顧肇森小說創作在旅外文學的出色成就應更加重視。


   
顧肇森,一九五四年出生,東海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前往紐約深造,取得紐約大學醫學院博士後,擔任紐約醫學院神經內科醫師,自一九七九年開始創作小說,一九八一年他開始以紐約的華人為藍圖,採用短篇小說的方式描繪身處美國社會各階層的華人樣貌,比如<素月><陽關三疊之二>裡無可奈何甚至走投無路的綠卡婚姻,又如<王明德>一名生活安定的台灣高中教師移民紐約淪為地下印刷廠的一名小工,可悲卻對當初究竟為何要舉家移民茫然迷惘,這一張張在現實困頓壓迫下仰人鼻息,面對命運製造出一個全然不同自己當初所預期美國大夢的華人臉譜,從留學生到家庭主婦、從按摩女郎到醫生、從混跡賭場的老千到避居國外的同志,顧肇森用心揣摩其筆下多樣化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波濤洶湧,對其生活、心態及思維,從細處著墨細膩描繪,他的寫作風格摒棄溫情主義的悲憫,以近乎冷酷的筆觸刻畫異鄉華人的「哀情」與「沉淪」,他處理素材手法的冷靜與超然異於尋常,既不憐憫也不加譴責,彷彿筆下的一切與己無涉,我們看見一個又一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故事在異鄉悲情上演,但在其鋒利的筆刃下,其實更想表達的是隱藏在字裡行間,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對旅美華人社會問題的關心,存在唐人街的廉價勞工、移民婦女的婚姻悲歌、異國聯姻,女性的自我覺醒以及在中下階層辛苦求掙扎的華人移民們,面對現實生活裡的艱困,為求基本生存而扭曲的人性。


   
肇肇森的小說還有一個特殊點,在他的小說世界裡,灰色幾乎是所有愛情故事的基調,顧肇森對於「同志」情感的書寫始終秉持著極其寬容與體諒的態度,有別於早期同志文學重視描寫同志不見容於社會與家人的內心糾結,在顧肇森的同志故事裡,我們看見了對「真愛」存在的肯定,真愛的定義無分性別與國籍,在<張偉>和<太陽的陰影>兩篇小說裡,愛情的容顏首次在他的作品展現了聖潔而而動人的光輝,幾篇同志小說的代表作,使得顧肇森在同志文學的範疇裡佔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其筆下異性戀者遍尋不著的「真愛」,竟然透過同志情感來彰顯,在他眾多風格冷冽的作品中呈現難得的暖色調,身為一個見慣生死的醫師,顧肇森開闊的視角,對於所謂有別於「常人」的小眾,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透過筆成功顛覆了同志一貫受壓迫,以及躲在陰暗角落的固化形象,這亦他在小說創作上極大的成就之一。

    顧肇森曾自述他創作的觀點,他以為所謂「留學生文學」這樣的分類是沒有道理的,好的作品無論是什麼題材總是好的,負責的作者處理的不只是現象,還包括了深一層的人性觀察和了解,他這一番自剖正好也印證其小說創作一路走來始終站在社會現象觀察與關懷的立場而寫。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