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完作業,拼命看的電視劇--神話(胡歌--總是最能詮釋我心目中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俠士形象)
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感辛棄疾之憂憤

老大那堪說。似而今、元龍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髮。
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

事無兩樣人心別。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正目斷、關河路絕。
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蘇辛二人的詞作走出了《花間集》以降,以主述男女情思為正宗的婉約派風格,為詞境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宏闊格局,二人詞作皆以豪放一格顯揚,但才情洋溢的兩人,作品自不拘豪放一格,擁有多元的面貌,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講的辛棄疾,偶也弄閑於才鋒,寫出像西江月「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箇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這樣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詞作。細細品味蘇辛二人各自「豪放」的詞作,它們所表現的情志各有旨趣,蘇軾的詞作顯現兼蓄士人儒家積極用世與士不遇後道家曠達超脫的思想,而辛棄疾的作品卻充滿英雄馳騁沙場的豪邁氣概,以及一腔熱血報國無門的沉鬱悲憤,這自然與二人所處的生長與政治環境有關,蘇軾是仕途坎坷宦途失意的讀書人,所處的北宋時期,尚屬承平年代,而辛棄疾則生逢亂世,正值靖康之難,宋室南遷國家動盪不安之際,他出生在金兵占領的北方淪陷區。

兩人還有一點很不相同,蘇軾是一個純粹的文人,辛棄疾卻出身義軍首領,他既有文才也是一名武將,二十一歲的蘇軾在科場一鳴驚人,讓歐陽修驚為天人青眼有加,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則在北方號召農民組織義勇軍對抗金人,兩位青年才俊年及弱冠未久,一個以天才在金鑾殿上顯揚,一個是手執纓轡的青年英雄,因為境遇的不同,自然也使得兩個人關注的議題不同,抒發的情志各異。
 
     壯志滿懷難歸的辛棄疾南歸後,朝中文武「主和派」當道,或者說「主降派」更為貼近,雖然境遇不似岳飛父子、張憲、牛皋等名將如此淒涼,但是在那樣一個「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偷安氛圍下,他一生抱負同樣是全然落空,他的雄才偉略、軍事上的才華完全受到漠視,因此辛棄疾總是滿溢著憂憤之情,這種心情在他所寫的詞作中自然而然、甚至有時候是毫不掩飾的顯露出來了。
    我們來看這首賀新郎(同甫見和,再用韻答之),這闕詞筆調慷慨激揚,悲壯而奔放,辛棄疾凌雲健筆直抒胸臆,他與好朋友陳亮都是胸懷恢復中原的有志之士,兩人在鵝湖唱和,抒懷抱也傷身世,他們的「傷」自不是格局狹隘的自傷自憐,而是胸懷的民族志業因當權者怯懦,而使得他們有志不得申的「傷」。 
    上半闕起勢「老大那堪說」,看似慨歎英雄已老,可我們要知道,辛棄疾是個寫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樣豪氣的英雄,他是烈士暮年壯心不減的那種人,接來來他立刻提到「陳登」「陳遵」兩位豪士,說明自己與陳亮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友誼,續道:「我病君來高歌飲,驚散樓頭飛雪,笑富貴、千鈞如髮,硬語盤空誰來聽,記當時、只有西窗月,重進酒,換鳴瑟」,稼軒言病中好友陳亮來訪,他即刻起身與之暢談、高歌、痛飲,兩人所談自是天下大事,這兩個人都是視富貴如浮雲的人,心中唯有恢復中原一事,辛棄疾講兩人高歌,那種氣勢是可以「震驚」屋頂上的積雪,使之紛紛墜落,可見他們的對談是如何的暢快淋漓,有志一同,而豪氣萬千! 

    可是這兩個人心中其實是明白的,他們的理念,他們恢宏的企圖根本上和南宋當權者苟且偷安的心態,是完全格格不入的!所以兩人的卓越的見解或是豪氣的對談,誰人來傾聽?沒有!只有窗外的清冷的明月!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擁有「權力」的人,給予他們的沒有任何支持的力量,只有無情的打擊,壯士的激情和冷月的孤寂,形成強烈的對比,辛棄疾把熱血志士激昂的性情與孤單的處境描寫的多麼深刻!這裡的寫法是很特別的,辛棄疾一改詞人慣用融情入景,先寫景後寫情的方式,採用另外一種循著敘事的理路抒發情志,寫景物是為了營造情境氛圍,清人周濟稱辛棄疾這種「即事敘景」的藝術經營手法為詞創上的「變」。

「重進酒,換鳴瑟」,知己相逢,這兩個人還要繼續批判。

    下半闕更為激越,辛棄疾對於時政不滿和激憤的不加掩飾,在這裡一目了然,「事無兩樣人心別」,「事無兩樣」為何事?自是山河殘破一事,「人心別」人心又是如何的分別?一種正是辛、亮這樣力圖恢復中原的愛國之士,一種是懦弱偷安的南宋「主降派」當權者,也是辛棄疾上闕中汲汲營營於富貴,將民族志業拋於腦後的那些沒有氣節的為官者,「問渠儂、神州畢竟,幾番離合?」是辛棄疾對當權者提出最嚴厲的反問與指控,他要問問這些統治者面對家園離散,山河破碎,如何能如此視而不見?

    要知道辛棄疾的前二十年成長於北方金人占領區,他對於金人施加於北地漢民族的壓迫深切體會,是有過切膚之痛的,這正是他何以二十歲便起而組織農民為義軍對抗金人,積極說服耿京南歸爭取朝廷支持,以圖收復中原的宏願能加快實踐。北地宋人的「苦」是辛棄疾心中永遠無法忘卻的,解救他們於苦難中是他一生無法放下的「責任」,可是對於早已慣於歌舞昇平的南方宋人,二十年離散的傷痛漸漸忘卻,基本上大部分的南人是感受不到,甚至根本無法理解辛棄疾心中的那種「迫切」且「必須」完成的強烈使命感,當時的氛圍朝中文武無心於恢復北方失地,只想維持眼前安逸與和平的表象,因此辛棄疾只能寄諸於筆,他批判,批判這些將北地漢人苦難拋諸腦後的當權者,他焦急,但只能慨然神往在歷史興替中那些了不起的人物,那些做到了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的人物。

  「汗血鹽車無人顧,千里空收駿骨」,這裡引用了《戰國策》裡的兩個典故,辛棄疾素來喜愛用典,但總能將典故融合於自然無形巧妙運用,千里良馬困頓,不能盡情馳騁,淪落拖拉鹽車無人聞問,當權者口說招募人才,卻又將人才閒置不理,眼睜睜看著良馬將成白骨,一如自己的才幹與抱負,便要葬送在這些偷安的當權者手裡,辛棄疾在這裡將心中那種鬱悶悲憤的心情表露無遺,「正目斷、關河路絕」,大雪紛飛阻歸途,一如辛棄疾歸鄉的心願已越來越不可得了,此情此景,極目所見何其傷心!

    英雄卻無用武之地,辛棄疾眼看「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勢已成定勢,遙想自己當年鐵馬錚錚意氣如此飛揚,懷抱著收拾舊山河的理想來南歸,結果,面對的卻是一群得過且過的朝臣,南來的他,終其一生若不是閒賦在家,便是得與這些他根本不屑一顧的腐儒交涉,這樣一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到老仍有著「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胸懷遠志的人物,本應在戰場衝鋒陷陣實踐他收復家國的心願,可生命中的黃金歲月卻纏繞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消耗流逝,試想,這樣一個豪氣干雲的英雄,面對這樣的處境內心該是多麼的沉痛、孤寂與失意啊!

    英雄會失意,卻永不失志,對於做「對」的事情,永遠堅持、要奮鬥到最後一刻,「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悲憤過後仍要振作起來,他再引晉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這樣積極奮發的事蹟自勉,通過讚賞好友陳亮至死無悔鋼鐵般的堅定意志,辛棄疾壯志再興,發下豪語要一展身手,效女媧「補天裂」一樣,他仍要繼續為恢復分裂的山河繼續戰鬥,絕不止息!這是多麼鏗鏘有力、激越人心的宣示!辛棄疾雄健的筆力,濃郁的情感,以敘事為主軸,將寫景、用典等技巧相結合,透用高度的藝術手法抒發情志,他的詞作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讀之隨其澎湃激越、也隨其感慨悲愴,直抒心中沉鬱悲壯的情感,從容率情、感人至深!辛棄疾的詞作正是他全部的生命寫照,積極奮發光彩奪目!

    我總是想像著他手執纓轡,騎著快馬與金人對陣的少年英姿,幻想著他率領輕騎幾十人便直搗擁兵五萬的叛將張安國敵營,生擒並將之提往建康正法,並撥亂使一萬多名舊部反正的英勇事蹟,彷彿從武俠小說中走出的英雄豪傑,但小說不過是杜撰,辛棄疾卻是如此真實的存在,一個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左手持劍,右手握筆,在宋史一頁行走如風的傳奇人物,更是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發亮的不滅的恆星。  (2009.01詞選作業)

閱讀延伸 : 蘇軾--風雨中仍微笑徐行的人

閱讀延伸
: 辛棄疾是誰啊?

閱讀延伸 : 金迷談翻拍經典-原味與創新的平衡~重寫楊康.08射鵰英雄傳有感(胡歌)



北緯25度 : 
為什麼要放這個影音呢?哈因為好看!!還有因為講到了英雄嘛胡歌總是最能詮釋我心目中亦狂亦俠亦溫文的俠士形象不過最後一集結局寫得不大滿意就是 !  期末寫完作業就是拼命的看PPS超級不振作的!!除此這種作業文很讓人懶爬文純粹是自我證明工作多年後再重做學生已改過自新為不翹課的老好學生!!!

TO Tree~不爬文也可以看看電視預告片 !! 還是不願意那..就...沒辦法了喲!!  

 




胡歌-郭靖 2008射鵰英雄傳 片花


胡歌-楊六郎2006少年楊家將片花 近十年內我所看過最好的原創武俠歷史大戲--跳脫以往類似題材從頭到尾正經八百講忠孝節義的框架,讓人前頭看得開心時最開心,後面傷心時也最傷心!同樣水準的武俠片何時才會再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