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聽說,是真的很好看的電影【聽說】
【聽說】是一個簡單不複雜的故事,說的只是人與人之間最簡單的情感交流-親情.愛情以及人對於夢想的追求,可這些東西說穿了恰巧也差不多就是做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大部份了,鄭芬芬以往的電影很注重氛圍的營造,好比【沉睡的青春】裡色調古樸的沉靜小鎮與鐘錶店,但有的時候感覺太刻意了點,過於用力反而削減了故事的說服力,在【聽說】這部作品卻完全擺脫這樣的問題,串聯主要人物的生活故事,大量運用生活化有趣的對白,在輕鬆幽默的氣氛裡,醞釀出一股溫暖的人心的能量,也讓我這個正港台北人打心底讚賞鄭導這次不著痕跡,卻真實呈現了台北的城市之美,外鄉朋友常說相較於台灣其他城市,台北雖然比較進步可是人與人的關係相對疏離,我無從讓他們感受「台北」的溫度,因為在這裡實在沒有任何速成的方法,讓陌生人願意迅速卸下冷漠的面具以真實面目示人,在這個工作時間步伐必須匆促,做事必須有效能的城市,台北人看似圍城高築的防衛心有時候是城市人必要的自我保護手段。
可這個城市的每個人其實跟任何其他地方一樣,期待被理解.尊重和信任,這個城市的人在某種自訂的安全界線之內,其實也樂於付出,很願意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這個城市有它獨知性之美和人文氣息,然後,鄭導運用鏡頭展示了台北城的美,老夜市也罷.信義區的街頭藝人表演秀也罷,鬧中取靜的社區住宅也罷,這些都是專屬台北人的風景, 這些也的確是我從小到大認知的台北風情,再找一個燦爛笑容無可取代的彭于晏飾演一個開朗的陽光男孩,我覺得這樣的角色設定太棒了,排開要「聽人」來同理「聾人」這個偉大一點的目的,我想說,取鏡台北的故事,不必都壓抑.都愁苦鬱悶,這個城市也有很快樂的一面。
我看過幾篇討論「聽說」的文章,一致提及男女主角的表情豐富多變的表演,其中有人提出疑問是否真正的聽障朋友在肢體動作也是那個樣子?關於這個疑惑我可以回答。大學時期的我,曾經參加過一學期的手語社,所以有一段時間在路上遇到聽障朋友的時候,我曾經仔細觀察和比較他們比手語的時候,和社團的手語表演有什麼差別,如果你也曾經刻意觀察過,看到彭于晏和陳意涵的表演時,相信除了讚美他們表情生動可愛以外,還會不得不讚賞他們的確是非常用功認真的好演員,真正的聽障朋友和一般學習手語的聽人們最大的不同便是臉部的表情,由於聽不到,只能靠手勢來表達意思,因此聽障朋友們在打手勢的時候,臉部表情通常比較誇張,憑藉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幫助對方更理解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因此當看著Eddie豐富的表情和眼睛有戲的陳大發,深深覺得他們的表演是成功的,充分掌握了聽障朋友溝通時候的特殊情狀,如果說「聽說」真的有一些想傳遞無聲的力量,這種「恢弘」一些的企圖,那麼我想通過他們的表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你看看有多少人在網上表示看完電影有種想學手語的衝動,再想想一部將近2/3靠著手部語言,並且不加上口白,卻從頭到尾一點也不冷場的電影,這樣的無聲怎能不形成力量呢?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地方,莫外對於姊妹親情的演繹,飾演妹妹的陳意涵為生活全力打拼,目的在成就姐姐成為一名出色游泳國手的夢想,但是姐姐沒日沒夜的練習卻也是為了不讓妹妹的付出付諸流水,兩個人費盡力氣一心一意只為了成全對方的期望,因此當最後姐姐因嗆傷無法達成預期目標,對妹妹「咆哮」後質問:那你的夢想呢?為什麼要把你的夢想建築在成就別人的夢想之上?那一段情節的張力是很強很具震撼力的,回想我們自己有沒有過關心卻變成對方的壓力,付出卻變成對方心理負擔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拼命的「給」, 卻忘了停一停去問問對方,自己所給的是不是對方所需要的?也許每個人只有先愛惜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去愛惜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