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洛克式主體建築在藍天下顯得典雅,這是國家三級古蹟





年輕的友人
Rick在新竹工作總是「嫌棄」那兒生活單調,其實Kelly許多年前到清華探瑪可可的時候也那麼覺得,新竹的大學城真是唸書的好地方,可若要久住風城,我這習慣走到哪兒便要有歇腳的咖啡小館、舒適的Lungch Bar小坐,想看表演便可隨時向兩廳、新舞台訂票,除了自行車以外,行動得完全靠雙腳及大眾運輸系,否則便寸步難行的台北女孩,恐怕就萬萬無法適應了!
 

說到自行車,平衡感不佳的我小時候因老是摔所以放棄學習,大學時期瑪可可也曾和幾個好友試圖借用附近台大校園教會我,但在人來人往、自行車車來車往的台大校園裡,20歲單車還騎得七零八落的我,聽著路人熱情高喊:「加油!」那感覺實在太「可恥」了,所以我便「更可恥」的再次放棄了!更別提我曾經在彰化摔斷泰哥的機車車燈,在淡水空曠的停車場讓小樹搖頭冷冷地說:「沒教過像妳這麼笨的,算了!你騎機車路人太危險了!」我是個徹頭徹尾的機動車笨蛋。
 

直到24歲那年和好友們共遊南法,大家在優美小鎮打算單車環湖時驀地發現竟只有我一個人不會騎,幸好當時我們英法語都不靈光,問不到租車處作罷,那時我才發奮圖強發誓回來一定要學會騎單車,隔兩年,我在日本嵐山的自行車步道和Tree、好友Carol快樂暢遊,感謝樹媽還願意教我這個老孩子,果然世上只有爸媽好,哈! 
 

離題有些遠了,Rick上台北,Tree知道買了台LX3的我正對拍照充滿興趣,於是提議五月也剛買了單眼相機500DRick到自來水博物館隨拍,說來慚愧我這個台北人竟然從來沒有去過位於公館的自來水博物館,只聽聞過不少攝影人愛夜拍自來水博物館,那裡是孩子們的水上小樂園。而這些天天氣太好了,台北的天空一連透藍了幾天,彷彿在那天下山時,將明池的天空也一起搬了下來!所以,儘管外面的溫度依然維持在三十度以上,一向爆熱極可能變成暴躁的我,看在那樣美麗晴天的份上,帶著好心情破例移駕往那沒有冷氣的博物館! 


小樹這大半天大多優雅的撐著她的小花傘看著我們拍照,倒是打扮得邋遢隨興的我給Rick隨拍了幾張,自來水博物館遠比想像中來得大,園區後方竟然還有一座小丘取名觀音山生態步道,有趣的是,Rick隨手一指便能指出:「這是夜來香、那是玉蘭、山蘇和姑婆芋!」姑婆芋和山芋的差異,我前些時候正好從馬告生態解說員身上解惑,至於玉蘭跟夜來香或是其他不知名花草,老實說她們都沒開花,多半開了我也不認識,Rick說得對不對其實我也不知道!只是覺得他對於花草的認識讓人有些驚喜!
 

我這植物盲忍不住讚他「有見識」!我認識的人裡,喜愛蒔花養草的人多半是耐性好一些,有了一點點年紀的朋友。我和小樹異口同聲說:「哇!以後你約年輕的女生出去,就領她們往有植物的地方走,她們一定會很佩服!會加分喔!」正愁女友荒的Rick聳聳肩說:「只有你們才會誇獎,我覺得她們不吃這套!」

我打趣的說:「才怪!年輕的女孩總要表現得矜持一點,但心裡一定覺得你很厲害!是我們這些『老人』才不吃這套!」他好奇地說:「那妳們吃哪套?」停頓了幾秒,小樹半真半假的說:「『老人家』好像哪套都不吃耶!」園區的建築古典優美,戲水區熱鬧奔騰,而膠管設施顏色斑爛,在艷陽下怎麼拍好看,只是小丘蚊子特多,咬得我落荒而逃,繞了那麼一大圈,我想週末的運動量也足夠了,我的耐熱點也達到了臨界,找了家咖啡館來杯冰飲,做為一個愉快週末午後的完美結束!

謝謝小樹和瑞克給「懶骨頭」一個運動健身的機會。08.31



↓博物館前兩個陪伴懶骨頭Kelly出巡的背影


↓悠閒的涼亭區
  

↓開心戲水的孩童
 

↓魚水之樂
  

↓我覺得艷陽下的椰子樹總是讓人感覺特別招搖
  


↓博物館內陳設的舊式抽水設施和一隻搶鏡的纖纖玉手
 


 


↓燈泡
 

↓拿著相機的光影---我




  


↓美麗的風扇車
 


↓小樹唯一一張被為姐偷拍的倩影
 


↓其他都是背影 ,A老師教會了Kelly背影也可以拍出味道


↓風向儀嗎?


↓夏日椰林
 

↓水舞區
 

↓聽說晚上LED燈亮起時別有一番風味



臺北水源地時期(資料來源:自來水博物館館區介紹)

  西元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

  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

  

自來水博物館誕生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





推薦延伸 : Rick的自來水博物館相本


閱讀延伸: 【山遊】那些天,微涼的明池與棲蘭的星空


閱讀延伸 : 北越美麗的「海上桂林」與「萬傾江田一鷺飛」的陸龍灣 


閱讀延伸 :  吳哥--從廢墟升起的黃金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