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殖民、全球化或是殖民地文化?
-----台大台日研究所許介麟教授<海角七號—殖民地次文化陰影>的謬誤(中)

      那麼如果從第二個「殖民主義」指涉的美日強勢文化的「殖民」意義來探討,相對於污衊<海角七號>是殖民主義陰影或所謂「美日次文化」的指控,<海角七號>更接近「後殖民主義」精神的反撲,所謂「後殖民主義」又叫「後殖民批判主義」,「後殖民批判主義」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話語,表達一種文化關懷和文化傾向。目的在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反對當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所有比西方弱小的國家進行的文化霸權,致力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邊緣狀態回歸到應有的位置,甚至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在<海角七號>裡我們看到一部風格迥然於電影流行市場上以美國電影好萊塢為首的作品,它書寫了恆春在地的風土民情,使用大量台灣勞動階層的語言模式,這種語言在電影中只的自然是閩南語,它在劇場引起笑聲與共鳴,是因為導演運用這種語言模式直白的特性,並將人物對白幽默生動的呈現引起的效應,而這個共鳴是因為電影真實反應台灣某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社會階層的情狀,在電影「閱讀」上和觀眾呈現了零距離,而許介麟所謂片中本地人的「不文明」舉動,我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麼!是角色間雜的「台式國罵」嗎?如果是如此,那我要說我們在學習任何一種文化的語言時,通常最早學會都是這些厘俗的「髒話」,未曾聽過美國電影中常間雜其中的「Deam it!」「Fuck」「What hell..」被批評為「不文明」!
      那麼如果從第二個「殖民主義」指涉的美日強勢文化的「殖民」意義來探討,相對於污衊<海角七號>是殖民主義陰影或所謂「美日次文化」的指控,<海角七號>更接近「後殖民主義」精神的反撲,所謂「後殖民主義」又叫「後殖民批判主義」,「後殖民批判主義」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文化話語,表達一種文化關懷和文化傾向。目的在反對西方中心主義,反對當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所有比西方弱小的國家進行的文化霸權,致力使自己的
       再談網路打破一切國界,任何人事時地都能隨時串在一起的今日,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頻繁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電影自然不能自外於文學「全球化交流」的現象之中,所謂的美日次文化的指控,實質上是文化流動互相取經後產生的結果,解釋為「全球化」更為適切。
<海角七號>是後殖民主義批判精神的作品,它更是網路文化崛起與興盛的榮景下,一種「全球化」的結果。但這種「全球化」現象到了<海角七號>的音樂歌詞以及片中出現日文歌(或德國民謠)批評上變成許介麟口中日本文化對台灣的控制,「好音樂無國界」這種先驗淺白到一般人都懂的道理,偏偏為電影扣上缺乏「哲學觀」和「世界觀」大帽的許介麟不懂。
       而許介麟所謂「次文化」一詞,除了上述以美日文化為主流,非西方國家為「次文化」來談其謬誤,還可以從另一個層面來解讀,亦即許介麟以電影為「次文化」視之,從這裡看許介麟的論述,暴露其貶抑電影在藝術範疇的主體性,在洋洋灑灑提出所謂<海>片缺乏哲學和世界觀的論述時,更加不可能考量電影不同於純學術研究的質性,有其必須關注市場機制的必要性,這種因對質性不同,考量層面也應必須有所變動的問題,換言之,許介麟說<海角七號>媚俗,但其實作為商業電影或說大眾文學,說它「媚」俗,那我要說這個「媚俗」的確有它必須「媚俗」的必要性,但它不僅是「媚俗」的吸引大眾進場,並且也獲得了「雅俗共賞」的賞聲,這才是大眾文學存在的價值,曲高和寡而沒有「閱讀」群眾的電影,就算得到影評人或學者再高的評價,也無法發揮影響力,因為能讀懂、看懂的就是那麼一小群人,如何形成群體的價值判斷呢?不是有許多人在看完<海角七號>的當下,興起前往恆春看一看海的衝動?反省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那一群留下滿目瘡痍的遊客呢?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明<海角七號>是一部多了不起的電影,而只是指出媚俗指控的荒誕,以及許介麟「殖民主義」陰影這個看似冠冕堂皇,其實錯漏百出無法成立的指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37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