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裡行於暴風雨中的「人」
《艋舺》一場街頭最大規模械鬥的場景,有別於一般處理黑道火拼情節著重呈現畫面的血腥真實,導演拉長鏡頭鏡頭從空中俯瞰,配上快節奏的襯底音樂,再略為快轉畫面速度,讓一群數百人的械鬥帶有一股濃濃荒謬批判的意味,「每天打打殺殺到底有什麼意義?」鏡頭與畫面說話,導演想表達的概念開場已經一清二楚了,另一場在電影尾聲重覆剪出「蚊子」拉住「和尚」伸出的手,跨出了學校的圍牆的那一幕,記得在電影《淚王子》裡,楊凡也在結尾做了幾個穿插回憶的片段畫面處理,當時那些不清不楚歧出的意識流敘事,讓整個故事的主題變得很模糊,但《艋舺》牆裡牆外「選擇」的瞬間,畫面簡單卻讓我當下很有感覺,人生中面臨抉擇的關鍵時刻就那麼幾回,往往選了就是選了,讓人沒得回頭、沒得後悔、也沒得還價。
導演還是那麼的會說故事,「和尚」的眼淚和狠勁依然是年輕演員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資深演員馬如龍、王識賢等自是更加爐火純青。而不論是怎樣類型的作品,豆導理解的「人」總是那樣純真又複雜的矛盾生命形式,我們眼看太子幫五個性情相投的年輕人如何風雲際會的走在一起,又如何的四分五裂,一如《九降風》裡曾經是彼此生命軌道中最重要、而後卻離散的一群死黨,猶如見證樓起樓又塌,只是如今崩解的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誼,摧毀的是人與人之間本以為堅強無比的信任,《艋舺》的分崩離析自是比《九降風》更為慘烈。
「和尚」選擇親手殺志龍的父親,緣由固然還牽涉兩代恩怨的糾葛,但「和尚」寧折不屈倔將如斯的性格,面對不解世情險惡,天真而軟弱的黑道貴公子志龍,情願奉他為「大哥的大哥」,這樣深刻的情感,為何還執意傷害其至親,我本對此安排認為無法理解,第一時間,我想著他可以有其他選擇,他也可以殺後壁仔的Masa大,這樣至少不會如此難以面對志龍,至少可以騙騙自己不是那麼對不起「兄弟」,可再想,如果這樣心軟,「和尚」也就不是那眼神帶著狠勁,有野心成為大哥的「和尚」了,情感和野心的衝突造就了「和尚」之死,很哀傷,聊以安慰的只是「和尚」的野心終究還是輸給了生而為人才能感知的珍貴「情感」,他才會因「蚊子」張開的雙手而受傷,他因此才給了志龍剝奪他生命的機會,「和尚」一角複雜矛盾的心理狀態最富戲劇張力。
而下一代太子幫五人發生的悲劇錯綜的故事恰好也給了上一代恩怨一個不言而喻的解釋,為什麼「和尚」的爸爸還把孩子交給害自己斷了一隻臂膀的無情兄弟Geta﹖為什麼Geta這樣看似豪邁,帶著舊時代日本武士精神的人物竟會如此對待自己的兄弟﹖導演已無須再解釋,那必然又是一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屬於Geta與他兄弟之間的故事了,Geta是「人」,是「人」便難免有私心,對老Geta來說,「和尚」和兒子,他自然選則保護兒子,所以他默許志龍每回軟弱的委過,而任由「和尚」揹黑鍋,而對年輕的Geta來說,在兄弟跟權力之間顯然他也做了選擇,不管背後的原因可能多麼的無奈或複雜。太子幫成員的家庭背景,不是失怙單親,便是隔代教養,人物背景輕輕帶過,講的是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衍伸的社會問題。
人也就是這樣迫於環境,原本純真卻隨著世事變遷,必須自我保護、必須學會生存之道,逐漸變得複雜或不得不複雜,但內心深處,人卻又總是追憶懷念曾擁有過的簡單,人就是這樣的一種矛盾綜合體。從《求婚事務所》到《我在墾丁天氣晴》,再到《艋舺》,鈕承澤不變傳遞的訊息是生而為人,便有夢想(或慾望),有情感的需求,便有缺陷有盲點,有軟弱的時刻,而我們正是在種種人生課題裡,在不可預知的驚滔駭浪中經歷再經歷,如此地千錘百鍊,如能安然度過,而後我們學會放下、我們成長,我們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如若不能呢……
《艋舺》的「得」我可以很容易的表達心中感受,但《艋舺》的「失」呢?容我再想想要如何說,才能比較清楚的表述 ...
這實在是部男孩或說是男人的電影,我其實本也無法說的太多……
PS.同行好友說這種權力傾割人性的表述,實在讓她很害怕 。 限於片長導演不得不忍痛割捨部分劇情,有些我覺得還是有保留的必要,比如少了和尚父子情感的著墨,「和尚」寧可冒著失去志龍的風險,也要為老父親二十年前舊事出氣的動機和憤怒顯得不夠強烈。
<中時嚴選好文--《艋舺》裡行於暴風雨中的「人」 文 / 北緯25度>
閱讀延伸 : 寫在電影之前--就是挺《艋舺》
閱讀延伸 : 【我在墾丁天氣晴】之兇豆導v.s嗆小天 口述及現場實錄
閱讀延伸 : 屬於我的《九降風》
北緯25度 : Makoko走出電影院一邊承認電影不錯,一邊拍胸壓驚的說她實在很怕鮮血淋漓的畫面跟這種權力鬥爭的片子,小姐,你嘛未免怕的有點誇張耶,小時候周潤發跟劉德華混黑社會的時候,沒好好的跟隨啊!……還有,看電影之前,我還真不知道原來《九降風》的林書宇導演是《艋舺》的副導勒!揣測《艋舺》是部限制級的《九降風》純粹是個巧合啊 !
甲意才推文啦